公司新聞 - 29/06/2018

【尚乘·亞布力青年論壇創新年會回顧】劉明康:信任來自真誠和透明

6月23日,由尚乘集團與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聯合主辦的「2018亞布力青年論壇第四屆創新年會」,在香港盛大舉行。作為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當中唯一的港資金融機構戰略合作伙伴,尚乘與亞布力不斷深化合作,本次更將亞布力青年論壇首次移師香港舉行。

論壇以「One In All,All In One」為主題,旨在探討時下最受關心的經濟與企業發展戰略議題,包括粵港澳大灣區與金融科技新機遇。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原名譽主席、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出席開幕式,並向與會的200多位嘉賓發表開幕主題演講。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原名譽主席、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

尊敬的梁副主席,尊敬的各位青年代表,尊敬的亞布力論壇領導和企業家們:

今天我非常高興再次回到香港,和大家參與這個論壇!

大家都知道,亞布力是一個東北的偏遠地方,附近有滑雪場。有滑雪經驗的人都知道,滑雪場上最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離我遠點”,因為其中意味著風險。但是很可悲的,今天我們發現這句話在經濟、社會和地緣政治方面聽到得越來越多,我們應該怎麼去面對這件事情?我想用三十四、五年以前發生的兩個故事來講一下。

第一個故事,深圳有個大亞灣,這個大亞灣是我們核電事業的起點,我有幸在那個時候參與了大亞灣核電站——中國的第一個核電站的財務談判工作,就是我們要引進40億美元的英國和法國出口信貸來完成相應的常規島和核島的建設。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有很多的收獲,最強烈的一個感受就是當時非常英明地在第一個核電站項目上就實現了工作的深度融合。當時我們引進了一個機構投資者——香港中電公司,中電公司是羅蘭士·嘉道理家族的公司,內地占股75%,香港中電占25%。在合資談判的過程中,雙方非常專業,非常坦誠;當和英國方面、法國方面進行財務談判的時候也是一樣。我們既有大量的艱苦爭取,也有真誠的互相學習,這是我感到別開生面的,讓自己受益匪淺的一件事情。

核電站有七年的建設期,在這七年內不可能產生一分錢利潤,因此有一個利息資本化的寬限期,另外有15年的還款期,加在一起共22年。在這樣的優惠貸款情況下,要把外部資金引進來,把建設和管理人才引進來,形成我們的資源,這在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自然地會遇到幾個問題,那就是采用什麼法?在哪裡進行執行?金融市場上基本上只認兩個法律,一是英國法,一是紐約法。那時候香港還沒有回歸,所以還沒有香港基本法。在選擇哪種法系的問題上,非常值得欣慰地是我們自下而上的推動,大概一兩天時間就決定了采用英國法。在整個22年的融資管理當中,由於當時我們就采用了國際上認同度、透明度很高的法系,使得後面我們可以高效地處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也由此順利建設了大亞灣第一期、第二期,陽江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以及浙江的秦山核電站等一系列引進設備和巨額資金的重大項目。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真誠、透明,哪有不犯錯誤的?是人都會犯錯誤。舉一個例子,大亞灣核電站盡管設計、施工、監理都是有外國參與的成分,但在核島地基鋪設鋼筋的時候居然漏埋了800多根鋼筋。面對這個問題,我們采取了誠實的態度,因為這是取得信任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這個問題究竟有多大?對工程不會造成任何安全性影響?財務組則要回答是否會增加成本,因為我們的建設資金是借來的,那麼現金流會不會有變化?都需要跟大家講清楚。我們決定面向全世界公眾說明情況,公布這件事,公布的決心就是說明有可靠的補救方案,不會延誤和超支,更是表示以後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我們迅速召集了香港的新聞記者和各界人士代表,高透明地公布細節。這樣的做法,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信任,這就是中國今天的核電可以走向世界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劉明康在會上分享了兩個自己職業生涯中的小故事,導出想要在市場上獲得成功,需要與商業伙伴之間互相信任的道理

第二個故事,我在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工作的時候,接到總行傳達的信息,中國政府要利用外資來加快當時的“四個現代化”建設。但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一直以“既無外債也無內債”為榮,現在怎麼能去外國借錢呢?我們要不要錢呢?要,但是又不能借錢,可見問題之難。但自下而上的市場力量是巨大的,我們立即邀請當時的米蘭銀行等方面一起討論,很快我們就商量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借款變成存款,也就是讓英國銀團把5億英鎊存入中國銀行5年。銀行間存放這在國際上是非常成熟的模式。但是在實際溝通過程中,米蘭銀行也遇到了麻煩,英格蘭銀行接到相關報告後,就表示,哪家銀行敢借錢給中國,它馬上懲罰誰。因為清末民國初年發的債、借的錢都還沒有還,當時投資人散布全球,券在人在,米蘭銀行當然遇到了巨大的壓力,但是市場的力量是巨大的,因為我們的工作是深度融合,早就經過充分交流。“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慣性思維我們來攻破,英格蘭銀行的勸說工作米蘭銀行來做,最後他們成功地說服了英格蘭銀行。中國正在崛起,中國的改革開放史無前例,你是否願意糾纏著歷史上的一些恩恩怨怨,並因此丟掉10億人口以上大國崛起的機會?最後沒過多久,我們政府也與時俱進,不再提“既無內債又無外債”,認可貸款合同就是貸款合同,無需改頭換面為存款協議。去年,為了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我把當年簽署的貸款合同送給了金融博物館,並將這份文件的名字取為“你不叫做貸款”,這是一個歷史的事件。

我分享這兩個事件,是想告訴大家在市場上做事需要的是信任,這個信任來自於透明、來自於深度融合,來自於互相學習和與時俱進。